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 > 理论研讨
栖霞区档案馆 任秋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栖霞区档案馆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学批示、见行动、开新局,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在栖霞落地生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档案为民服务意识,在民生档案利用工作中持续深耕细作,在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为民服务工作中彰显档案工作价值,贡献档案力量。
一、聚焦档案资源,全面铺就档案利用新网络
围绕中心,我有所为。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做好民生档案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栖霞区档案馆从确保“文书档案、业务档案、声像档案”的完整性入手,持续发力,提供《毛主席来到十月村》《晓庄英烈》等红色档案,编写《师之魂——陶行知在南京栖霞》,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档案力量。协助区委宣传部收集全面小康栖霞记录资料,为区委统战部、燕子矶新城、栖霞古镇建设等提供相关史料支持。充分挖掘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与媒体联合制作《栖霞记忆》专栏,讲好栖霞故事。服务大局,把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档案作为工作重点,选派骨干力量上门指导服务,确保重要档案的收集归档。目前,栖霞馆藏档案已达47.5万卷(件),全宗120个,案卷目录19.6万,文件级目录140.6万条,一文一件27.9万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732条,照片档案3万多张,光盘941张,各类图书资料5568册,《王氏宗谱》《蓝氏宗谱》等宗谱54册,重大民生档案超过馆藏总量的50%以上,馆藏视频档案11435条近6万分钟,总量居全市前列。
筑牢根基,数字为先。栖霞始终坚持两手抓,将“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档案为民服务的又一先决条件,借助机构改革优势,执法力量向一线倾斜,深度挖掘全区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多媒体档案、图书文献资料、现行电子文件等在内的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架构涵盖整个行政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总库;成立声像档案管理中心、电子文献中心和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变被动的档案接收为主动的资源获取;以实现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为目标,坚持“双建设、双归档”,推进“双进馆”,提升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水平。目前,栖霞已实现馆藏档案100%数字化,累计形成各类目录数据165万条,各类电子档案容量突破15TB。
资源整合,平台为基。在不断夯实数字档案资源基础的同时,栖霞区在全市率先建成基于局域网和面向全区各立档单位政务网的栖霞区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接收归档电子档案。连续数年升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深度开发、优化各种相关功能,实现区政府智慧云平台向区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的公文自动归档和单点登录。目前,栖霞已建成分别面向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的符合江苏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要求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涵盖“区档案馆—部门(街道)档案室—基层站所(社区、村)档案室”三级档案信息联动机制与交流通道,为档案民生利用服务纵深化发展织就“智慧网”。
二、聚焦民生需求,精心打造多维服务新格局
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让民生档案利用工作发展愈加盎然,栖霞区档案馆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试的基础上,为适应民生需求,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机制,在“为民服务”上重拳出击,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双向用力,共同推进全区档案为民服务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先后研发上线运行“小栖e站通”远程档案查询系统和“小栖e档通”手机移动档案查询系统(其档案查询入口与市政务信息服务最大平台“我的南京”APP对接),实现在全区任意一个村(居)站点实现档案查询申请,并在3分钟内现场出证,乃至更为便捷的手机随时档案查询。栖霞馆成功入选全省“长三角民生档案异地查询”首批试点工作单位,借助“小栖e站通”“小栖e档通”,进一步将跨省民生档案查询服务向社区、村居延伸。“诞生”了首张在社区办理的网上跨省民生档案查询凭证,开创了社区(村)跨省利用档案的先河,实现了馆际档案资源共享的长三角地区档案查询服务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民生档案异地查询示范区”荣获全区创新项目三等奖。而后,栖霞借助业已完成的民生档案查询利用成果,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档案查询系统”在栖霞研发上线。同时整合栖霞便民档案查询现有多种技术资源和终端,打造“全区域全天候全覆盖的全方位便民档案查询示范区”,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档案查询方式。2021年10月11日,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一行来栖霞调研民生档案利用工作情况,给予高度肯定,栖霞档案的为民服务之路更加铿锵有力。
栖霞以远程档案查询作为为民服务的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档案查询服务水平,培养全科档案员,出台《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一日规范》等制度,将“受理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程序零违规、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的“六零”服务工作法贯穿工作始终,档案查询服务工作人员实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受理,让服务对象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不跑冤枉路,享受更优质服务,提升群众对档案工作的体验感、认可度、满意度。
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历年深耕细作,栖霞的民生档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过“小栖e站通”远程终端档案查询6000余人次,出证5800多件,通过“小栖e档通”手机终端档案查询近200人次,通过长三角异地档案查询数10人次,用户满意度均达到了100%,收到锦旗和表扬信十余件。特别在新冠疫情期间,栖霞区档案馆在发布“闭馆”通告后,加大线上“不见面档案查询”工作力度,用自身特长解群众所难,通过电话档案查询、远程档案查询、手机终端档案查询、24小时自助档案查询等多种方式,“闭馆不打烊”有效化解了特殊时期带来的档案查询难题,最大程度地为群众提供了便利,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与好评,连年荣获全区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区委书记、区长对档案工作多次批示,2021年区委书记来馆进行专题调研。
三、聚焦未来之路,不断开辟档案事业新天地
十年磨一剑,民生档案利用工作走到今天,栖霞区档案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档案事业如何更好地全面融入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公共信息服务、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作用,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事业的整体规划、协调体系、标准规范制度,这是我们“兰台人”当前更需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根本遵循,从批示精神中汲取干事创业激情,把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贯彻到档案工作始终,以四个“好”、两个“服务”为重点,加快民生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赋能效果,拓宽为民服务渠道,促进栖霞档案事业创新发展。
一是增强政治立场。坚持“档案工作姓党”,紧紧围绕全区社会经济高效增长的长远大局,坚决做到党委政府任务下达到哪里,档案服务就推进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落实到哪里;群众的需求关注在哪里,档案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并不断加强与各涉民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新时期民生档案管理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的处理,共同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档案在服务中心、服务民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凭证功能。
二是进一步加快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局馆合一、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效强化党委政府统一管理档案方志事业,以“四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支撑,推动档案工作责任制有效落实,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规范性,努力提升档案治理效能,促进地区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攻关。加强与三大运营商协作,采用VPN或专线的方法开辟一个专门的民生档案专线,以保证档案安全性,避免或减少信息的被盗用。推动民生档案数据资源、信息查询平台、设施设备等相互支撑,发挥政府线下门户网站和线上APP的业务通道功能,特别是政府平台“我的南京”APP的功能,从线下逐步走向线上,从PC端逐步走向移动端。实现档案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构建档案利用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实现“一地认证、一次认证、全网通办”,让群众最大程度的享受更为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真正回答好档案工作的“时代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