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用活用好红色档案资源
[发布时间: 2022-10-28 19:00 ]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溧水区档案馆高明芳

溧水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抗战初期,溧水是新四军最早到达的地区之一;抗战中期,溧水是我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区;抗战后期,溧水是苏南新四军夺取苏南抗日斗争胜利的前进基地和重要后方。溧水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档案,溧水区档案馆坚持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扩大红色效应,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彰显档案部门的担当与作为。

一、在留存红色档案上下真功,践行责任担当

红色档案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红色基因。我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做好红色档案资源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一是摸清红色家底。我馆现有馆藏革命历史档案840件,内容包含苏南行署、茅山工委、溧高、溧水县政府制发的文件,以及新四军司令部等颁发的临时党证、军人登记表、功劳证等。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档案出现字迹褪色、纸张破损等现象,而且这些档案均是在1987年整理编目,著录极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档案题名、责任者、载体数量、规格以及成文日期等,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利用。因此,我馆按照文书档案一文一件的归档方法对革命历史档案进行重拟题名、编制档号等规范化整理,并建立了革命历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除革命历史档案外,我馆还存有党史资料1249册,约20万页。内容包含钟国楚等曾经在溧水生活战斗过老领导、老战士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以及从其他区交流、摘抄的资料。二是开展广泛征集。积极开展征集活动,挖掘散存于社会的红色印记和革命事迹,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征集新四军老兵口述材料,留下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影音资料;组织人员赴中央档案馆、省党史资料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浙江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场馆收集到电报、文稿以及照片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档案;启动抗美援朝老兵口述材料征集工作,先后采访140位溧水籍抗美援朝老兵,经过调查摸底、上门采访、整理录音、史料核实等诸多环节,历经两年多时间,形成《溧水老兵口述抗美援朝》资料留存,大大丰富红色档案馆藏。三是实现数字赋能。为有效保护馆藏红色档案和史料,使其红色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馆大力开展红色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构建成红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并提供远程共享、异地查档、跨馆出证等查档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查阅利用,大大提升红色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为降低红色档案安全风险,积极开展异地备份工作,为红色档案数据安全保存提供保障。

二、在运用红色档案上出实招,拓宽宣教路径

近年来,我馆注重夯实业务基础,抓好档案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党史地方志档案部门三合一的独特优势,围绕红色档案资源这座富矿,做好宣传教育这篇文章。一是组织红色书籍编纂。针对具体受众编研不同的红色读本,借助红色档案资源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小学生,组织创作出溧水抗战故事连环画《激战溧水马占山》《张家岗战斗》和溧水抗战人物连环画《曹明梁》《李孝廉》;面向中学生,组织编写出校本教材《溧水革命斗争史》,让溧水地方党史走进中学课堂;面向党员干部,编写党史简明读本《一路前行——南京溧水1949-2019》《溧水记忆19212021》,强化党性修养;面向社会大众,组织开展溧水抗战乡土小说《南京南》、报告文学《溧水奔流》的创作,展示一幅以溧水地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斗争全景画二是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依托馆内红色档案资源,参与举办丹心映山河——华夏女杰李坚真纪念展,展览充分运用融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10多个动态老照片,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音容笑貌,让红色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具感染力。溧水区档案馆还向广东省丰顺县文广局捐赠了1944719日《火线报》影印件,为广东和江苏的红色资源千里携手奠定良好合作基础。还参与举办沧海一粟--开国大将粟裕纪念展”“大地赞歌——钟国楚将军纪念展以及抗战歌曲《石臼渔歌》发布活动,社会反响热烈,进一步扩大溧水红色文化影响力;参与打造南京首部新四军题材大型史诗剧《红色李巷》,该剧创新性采用音乐+诗剧+画面的音诗画形式贯穿整场表演,再现李巷烽火岁月的感人故事,也让溧水实现了大型原创舞台剧的突破。三是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组织拍摄三集抗战纪录片《抗战中的红色溧水》,该片以大量的红色档案资料为基础,用实地采访的纪实手法,全面反映溧水在苏南抗战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热情讴歌抗战英烈为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该片分别在江苏教育频道、南京新闻频道播出,并入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组织拍摄两集纪录片《溧水大轰炸》,征集溧水大轰炸幸存者口述材料,收集日本官方解密的历史档案,形成证据链共同揭露侵华日军在溧水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励全区人民不忘历史、砥砺奋进。该片在溧水新闻综合频道、影视娱乐频道播出,为营造爱国氛围,开展爱国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组织制作《溧水红色日历》,以日历的形式,每天制作一张,反映抗战时期溧水及周边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交汇点新闻、区政府网站、《今日溧水》报等平台推送,共推出365期,集中展示溧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岁月。该日历一经推出就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全网阅读量突破万人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项目先后获得市委、区委宣传部门优秀成果奖。

三、在开发红色档案上求实效,助力乡村振兴

我馆在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过程中,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立足全区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弘扬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主动发挥资政作用。依据大量馆藏红色档案资料,结合溧水区红色遗址遗迹开发利用情况,撰写出《关于保护利用李巷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几点思考》《建设红色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关于建设两区双核溧水红色文化的构想》《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等多份资政报告,为挖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得到区主要领导肯定,推动红色李巷一期、二期建设,促进全区规划形成南、北两条各长达10多公里的红色旅游线路,有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大大提升溧水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二是助推红色李巷发展。抗战时期,李巷是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许多的军令政令从这里发出,是名副其实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但新中国成立后,李巷一直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2016年,李巷所在的石头寨村被列入市经济薄弱村。同年,我馆牵头红色李巷建设,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中的革命历史档案以及上世纪80年代征集进馆的内容涉及溧水抗战的大量的实物档案,修复和重建李巷红色文化遗迹,重修李氏宗祠,再现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历史场景;复建新四军将领红色旧居,建成教育培训中心和红色商业街区,打造红色文化互动空间、红色文化消费空间。2019年,李巷所在的石头寨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带动农业休闲旅游产值280多万元,实现旅游总产值560万元。仅用3年时间,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就摘掉南京市经济薄弱村穷帽子,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全区农村平均水平,走上红色引领+乡村振兴的文明富裕发展之路。三是打造铜山战斗纪念广场。芝山村不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帮助芝山村实现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我馆邀请南京市新四军研究会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溧水科技专家共同为芝山村出谋划策,用红色引擎引领乡村振兴。我馆还大力支持芝山村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建设,提供抗大九分校和铜山战斗相关红色档案资料,并对广场设计方案提供智力支持。2021625日,铜山战斗纪念广场正式建成,不到5个月的时间,共接待游客310批次,总计1.5万余人。芝山村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红色旅游线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在休闲观光农业、红色文化双擎带动下,芝山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开农家乐、自主创业。有了人气也就有了财气,2021年,芝山村综合社增加村民务工及土地分红收入720万元,集体收入320万元,吸纳本村和临近村的从业人员430多人。如今,红色旅游正成为芝山村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芝山村的村民们正享受着红色资源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