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批示 鼓楼档案馆在行动
[发布时间: 2022-07-21 14:00 ]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鼓楼区档案馆 盛捷

鼓楼区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思想内涵、吃透核心要义、把握实践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紧扣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任务,与做好当前工作、完成全年既定目标和谋划未来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全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一体化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

作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作为鼓楼红色档案的记录者、保管者和传播者,鼓楼区档案馆全面梳理馆藏红色家底,保用并重盘活红色资源,立足于档案视角讲好红色故事,使红色档案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亮起来、热起来。

深度开发利用,传承红色基因。依托丰富馆藏红色档案资源,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点,精心筹办《百年初心鼓楼传承》红色档案展,依托南京市档案馆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南京市红色档案展示教育室,这是鼓楼红色文化品牌的创新展示,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以百年初心鼓楼传承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在南京市和鼓楼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1919年至2021年,分奋进与抗争”“光荣与梦想”“奋斗与发展”“走进新时代等四大板块,精选南京市档案馆、鼓楼区档案馆等单位珍藏的230余件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史料、照片、实物,共用182个展板篇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带领南京人民历经千难万险、谋求南京解放的壮阔图景,反映了鼓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多维立体展示,生动重现记忆。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用图文并茂、以点带面的方式,系统展现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南京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充分运用历史照片,把握展览主题及展品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展示铺垫历史细节、合理选用展陈方式,使文字叙事、图片叙事、声像叙事和实物叙事融为一体,最大程度挖掘红色档案教育价值,让档案从无声无色到有声有色,引导人民群众与过去对话、与历史对话,从档案中汲取养分、智慧和力量。

创新宣传手段,传播红色文化。充分发挥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系统、深度、精准开发,组建多媒体交互式传播和移动传播的新媒体传播链,促进媒体专业优势与馆藏资源优势深度融合。运用融媒体扩大宣传的辐射面、影响力,主动与新华社、新华日报、交汇点和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合作,让鼓楼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成果见诸报端、客户端,推动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更大社会效益。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利用南京鼓楼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发布档案里的人物——渡江先遣侦察兵于永铨”“将军文化这样映红社区——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建馆始末”“鲜为人知的革命遗址——天竺路2等红色档案资讯,有效拓宽了红色档案宣传渠道。主动发挥专业优势,与部门街道联动开展送学上门活动,积极推进红色街巷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形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宣教工作合力,致力于将区域地情文化输送到神经末梢。

二、全方位记录留存新时代党的奋斗历史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将档案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之中,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敏于观大势善于谋全局。做好鼓楼记忆这篇文章,重点在于注重档案资源量的提升、质的优化。

聚焦大事要事,拓宽收集领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馆党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旨在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形成的档案收集好、留存好、利用好。贯彻落实省市档案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工作的要求,吃透上情,及时拟发符合区域实际的工作通知,加强收集整理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做到重要文件材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确保疫情防控档案能够全面记录鼓楼抗史实。针对疫情防控档案门类齐全和载体多样的特点,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工作体系,通过线下面对面、线上键对键的方式,根据工作实际和特点加强业务指导。拓宽档案资源收集渠道,开展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共计接收文书档案1051件、实物1件;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各类载体档案资料,共征集实物101件,其中包括江苏省援鄂专家团成员左祥荣及第七批江苏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吴军捐赠的援鄂期间方舱医院工作手册、抗疫纪念证书、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服、最后一批坚守武汉的记者和医疗专家签名T恤等珍贵前线抗疫资料。

数字赋能馆藏,传承社会记忆。以新时代新成就南京记忆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整合特色馆藏资源,完善鼓楼区域发展记忆库。鼓楼区档案馆采用真人语音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历时4年建成了陈宗霞南京方言档案库,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1507个、歇后语110个、俗语短句98个、篇章6段、戏曲白局(儿歌)等文艺作品16段,2021年鼓楼区档案馆立足馆藏陈宗霞南京方言音频档案资源,与南京开放大学合作开发韶好南京话微信小程序,同步抓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鼓楼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发布,宣传推广小程序,推动馆藏档案史料发言”“发声。采集铁北区域城市记忆有关基础数据,范围覆盖铁北全部改造区域共32个改造地块,累计收集铁北片区照片464张,视频64段,初步建成铁北数字记忆档案信息系统。

三、全流程优化提升档案利用服务

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

以查档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拓展查档渠道,不断满足多元化查档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定人民立场,贯彻服务理念。精简办事流程,强化为民解忧理念,进一步完善档案查阅利用工作机制,做到办事程序公开化、透明化,及时向查档群众反馈查询情况,如遇不合理诉求,及时明确告知其不能办理的原因以及下一步查档去向的建议意见。在充分理解查档利用者用什么的基础上,依托社区着力向社会公众宣传档案馆藏什么,有效增强人民群众档案意识,更好地预防化解供需矛盾,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需求。

立足人民需求,提升服务能力。挖掘馆藏潜力,主动瞄准利用热点,围绕社会关注点和政策新要求,根据民生档案利用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整合馆藏资源,按照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民生档案数字化进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查档服务增质提速。优化服务效能,在开展延时闭馆、来函查档、跨馆查阅、送档上门等服务的同时,完善互联网+”服务模式,探索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展档案查询预约,持续提升服务响应时效。拓宽民生档案服务领域,首次接收辖区内建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生医学证明档案(1986-2011年)和小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生医学证明档案(1993-2011年)进馆,共计184575件,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树立数字思维,创造便利环境。切实将查档不见面,群众零跑腿服务理念落到实处,以馆藏民生档案资源数字化为基础,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远程自助查档出证系统,目前已在宁海路街道、凤凰街道、热河南路街道和幕府山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安装设置,辖区居民只需在终端前完成身份证识别、人脸采集、查档登记、申请提交等步骤,便可查询包含结婚证明、离婚证明、独生子女证明、收养证明、二孩审批证明、建筑执照、拆迁证明、公证档案等在内的民生档案,短时间内即可出档盖章,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查询、远程出档,不断提高档案为民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高效性,持续提升档案利用便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