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溧水区档案馆探索数智赋能 “建、管、用”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0-31 17:25]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2025年,溧水区档案馆深刻把握“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要求“智慧化存储、精准化服务、社会化利用”为目标,推动档案数智化建设,以数智赋能“建、管、用”全链条,提升档案管理价值释放质效获《中国档案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一、加强数智建设,变“被动”为“主动”。一是做优方案设计。主动谋划档案数智化改革,组织技术骨干赴周边地区开展3次“数智档案”专题调研,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溧水档案工作实际,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明确“信创替代优先、数据治理同步、智能应用并行”的分阶段目标制定软硬件国产化替代清单,统筹预算分步实施,拟定档案管理系统集成项目的采购需求和评分标准,确保数智转型方向清晰、基础稳固、推进有序二是强化系统升级。聚焦智能化平台架构、数据治理模型和智慧服务场景,与具备前沿技术能力的档案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对馆藏系统、馆室一体化系统、长期保存系统进行迭代升级,部署备份一体机、光盘库等设施设备,实现档案分类、检索、利用的全链条智能化。三是借力城市智治。借助区级“一网统管”、“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建设,预留标准API接口与数据共享通道,将24万卷、26万件馆藏档案数据无缝融入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实现档案价值在城市治理层面的深度释放。

二、深耕数智管理,变“线下”为“线上”。一是存量档案“数字化焕新”。优化《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图》,通过高清扫描、OCR识别、元数据标注等技术,完成230万页存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孪生”同时利用双备份打造档案安全体系,为历史记忆筑牢“数字保险柜”。二是增量档案“前端化管控”。紧扣归档入库前端管理,在全区86家立档单位推行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对档案的形成规范进行管控,确保电子档案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四性”要求。创新建立纸质档案实体与数字化成果“同步检测、同步接收”的工作机制,执行统一的电子文件归档标准,以数字化手段、标准化管理提高归档质量。三是征集档案“实时化上线”。结合重要节点,发布《关于征集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档案资料的公告》,新征进馆档案资料50余件,每件均及时进行数字化并入库,丰富馆藏特色档案数字资源。从中优选档案策划“山呼抗战风雷动——溧水馆藏档案史料图片展”,一周内线上点击量突破20万+。

三、迭代数智利用,变“沉睡”为“激活”。一是创新全时查档模式。依托馆藏档案管理系统,集成高拍仪、身份证识别、满意度评价等智能设备,实现查档者身份自动核验、材料在线扫描、满意度即时评价,有效提升查档效率与体验。推出工作日延时与节假日预约查档机制,解决群众“时间错位”难题,今年以来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同时结合智能数据分析,动态优化档案分类与检索策略,形成“利用—反馈—优化”的服务闭环。二是打造精准开放审核。根据档案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区档案馆引入AI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对到期档案进行智能筛查,显著提升开放审核的效率与准确性,确保档案开放流程规范、数据安全。截至目前已完成开放审核10万余条,将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发布,面向社会提供查阅服务。三是拓展远程协同服务。依托远程查档系统,提升档案信息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服务能力,今年已为200余名外地群众提供远程查档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作者:溧水区档案馆   张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