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和编研是档案工作“一进一出”的重要途径。面对区县一级档案馆通常存在的资源体量小、展示难度高的困境,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建立全链条创新体制机制,发掘馆藏档案深度,拓宽档案资源广度,各类成果频频“跨界出圈”,用“老档案”见证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多方征集,让档案“进得来”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以对社会发布征集公告和上门对点征集的方式,广泛征集实物、音视频、扫描件等各类型历史档案资料,使馆藏档案资源得到较大的扩充与丰富。
(一)资料扩充,有史可依
自2023年搬迁至新馆以来,已征集资料271件,类型涵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科学总论、历史、军事、文学、中外工具书、个人剪报汇编及退休干部文章选集等。其中,存世时间最长的《东周列国图志》和《康熙字典》为清光绪年间刊印,馆藏档案的最早年限因此向前推进了近半个世纪。
(二)部门联动,有迹可循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每两年向各部门征集重大项目建设、各单位职能工作中的重大活动声像档案,全面记录区发展进程。2024年11月,南京市鼓楼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合区档案馆举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鼓楼实践》主题展,借此契机征集20世纪末的市、区人大代表证扫描件23件,并将展陈图片全部整理进馆。
(三)因势利导,有档可用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将即时需求作为抓手。近年来,在编纂地情书籍时,征集了大量关于区内公园、街巷及南洋劝业会相关图片资料。2024年,为编纂《鼓楼老字号》书籍,向全区14家老字号企业征集图片五百余张,其中包含华凤翔晚清至今的发票、张之洞题写的堂训。为打造“百年初心 鼓楼传承”红色档案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柜,征集端午粽五彩线结、文渊阁《南京山水城林图》鼓楼区部分、陈耀剪纸、随园糕团制作模具等区内“非遗”实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征集区机关干部退休写作学会制作的《祖国不会忘记》寻访抗战老兵视频两部,留存抗战老兵珍贵影像。
二、系统打造,让档案“存得住”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将照片、音频、视频资料从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分离,架设独立服务器,打造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目前系统内已存储照片十万余张、音频近两千条、视频一百多个。
(一)专题专库,条理分明
专题库的形式在系统中得到广泛运用。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为此前征集的各类名人档案、书籍编纂的资料等分别建立专题库,方便后续查询利用。方言是城市流动的血脉,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邀请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录制纯正南京俗语,为其打造南京方言发音库,同时收录其工作室成员演出《老吆喝》《老记忆》等,更好留住乡音乡愁。针对城市变迁,打造铁北数字记忆库,以征集和自摄的形式,搜集铁北片区征收地块、重点项目影像资料,为区域城市面貌更新提供支撑。
(二)空地联动,定时更新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定期拍摄多角度城市更新影像。编纂《鼓楼街巷录》时,组织拍摄区内417条道路照片。近年来,不断跟踪变化较大和新命名的道路信息,累计更新46张地名照片。使用无人机拍摄金陵小区、城河村项目、小市片区等地块,多角度呈现城市变迁。拍摄南京长江大桥映虹桥、福建路民国建筑、阅江楼风光带等风景名胜俯瞰,古今同框见证大美鼓楼。
(三)主动开放,面向社会
2024年来,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已累计向宣传部门、有利用需求的单位和民间历史爱好者提供照片16次共524张。其中,提供的金陵饭店、颐和路等照片被区政协办用于江边路阵地宣传;向区委宣传部提供的幕府山、金川河、鼓楼滨江等地今昔对比照片登上《南京晨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周年主题微视频。配合区人大策展,主动开放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共同用三个月的时间精选照片93张,提供过半展陈图片,极大程度丰富展览表现形式。
三、编研创新,让档案“走得远”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在做好传统档案汇编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牢牢把握新媒体这一当下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以发布公众号、制作微视频等形式开发编研成果,拓宽展示路径,讲述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
(一)古今纵贯,成果多样
2021年起,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联合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逐年编纂《鼓楼街巷录》《鼓楼园林录》《南洋劝业会图影集》等档案地情书目。2024年靠前发力,率先以区级为单位编纂老字号书籍。《鼓楼老字号》将老字号的文化命题和经济潜力有机结合,从历史沿革、传承谱系、特色产品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区内老字号企业的前世今生,推动老字号品牌活化焕新。2025年,整理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档案,分陈耀、胡家芝、陈春燕三部分完成《鼓楼区档案馆非遗剪纸档案汇编》,助推剪纸艺术在鼓楼茁壮成长。
(二)平台发力,成效显著
“南京鼓楼档案方志”公众号各项数据在全市区级档案部门新媒体宣传平台中位居前列。时间上紧跟时事热点,在南京地铁五号线通车之际连发两期推文,介绍五号线站点历史;空间上力求“全覆盖”,确保区内居民都能看见家门口的历史典故和旧貌新颜。2024年来,推文被南京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南京发布”公众号转发一次,素材引用一次;被南京市档案馆“金陵档案”公众号累计转发十篇以上;四篇内容登上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时有内容被南京市鼓楼区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鼓楼微讯”转发。2024年上旬,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联合“鼓楼微讯”制作7期老字号系列推送,抽取评论区优质留言赠送书籍和老字号商品券,鼓励读者说出自己与区内“老字号”的故事,推文下方屡现互动热潮,总阅读量达2.6万余次。此外,公众号点击量屡创新高。《从金陵村到金陵小区》《军人俱乐部里的民国建筑》两文唤醒读者对鼓楼的独家记忆,均获近万次阅读。
(三)乡音叙事,历久弥新
2025年,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联合陈宗霞南京方言工作室,推出“鼓楼老字号碰上南京方言发音人”系列微视频,首期《当鸡鸣汤包碰上南京方言发音人》以传承人视角讲述鼓楼老字号“鸡鸣汤包”的前世今生,经市、区两级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转发,总播放量超百万次。在高考来临之际走进鼓楼老字号“随园糕团”,为高考考生现场发放定胜糕,祝福考生高考定能胜利,将“定胜糕”的美好寓意带入校园,并拍摄第二期《南京人考前为什么要吃定胜糕?且听南京方言话糕团》,通过网络新媒体助推鼓楼老字号和南京方言广为人知。
作者:鼓楼区档案馆 邵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