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是延续发展至今的传统丝织产品,它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深厚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则持续影响着近现代中国丝织业的工业化进程。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手工艺的巅峰水平。南京丝织业鼎盛时期,南京产的丝织品盛行全国,远销世界。彼时,“Nanking”品牌作为长三角地区纺织品的代名词风靡欧洲。丝织业一度成为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国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南京丝织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南京老字号绸缎庄有福源隆、邓裕兴、正源兴、吴祥泰、裕丰祥等,丝织厂有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南京丝织厂、南京艺新丝织厂、南京艺光丝织厂,以及新宁染丝合作社、南京蝶丝厂等等,都赫赫有名。今天的老一辈南京人提起这些绸缎庄和丝织厂仍是如数家珍。其中,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其前身是成立于1874年的正源兴绸缎庄,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我国近代丝织行业的一个缩影。1948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但仍在坚持生产云锦。南京解放后,在云锦传承保护工作的初期,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毫无保留的捐献了4台手工织机和近千张云锦意匠图稿,为云锦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承接南京云锦的辉煌,又在南京云锦最为艰难的时候保留下了这支“艺脉”。
20世纪80年代,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产量、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是国家生产民族特需绸缎和出口创汇纳税的“大户”。1983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以“松鹤牌”南京云锦获得国家质量奖银奖。
回首云锦的浮沉兴衰,鲜艳绚丽的染料并没有在时间长河中褪去色泽,经纬交错的纹样也没有在岁月磋跎中模糊了肌理,云锦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技艺成就、劳动智慧依然在工业机械时代的潮流中闪烁着光芒。“传统是民族文化赖以发展的动力”,传统手工艺在时代的更送中,不断被赋予更高的诉求。
2008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这也是南京市档案馆接收的第一份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工业档案。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有近3000卷,揭示了该厂的发展历史和100多年来的工艺“核心机密”。2019年,南京市档案馆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深度合作,对封存十年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料第一次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复原。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由南京市档案馆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牵头,联合南京晓庄学院、正源兴绸缎庄、南京财经大学等,陆续完成了中兴源云锦丝织业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对老一辈云锦工匠艺人、中兴源丝织厂工作人员的口述进行文字、影像记录,然后再加以整理。同时,邀请了多位原中兴源丝织厂的领导及技术骨干和相关云锦专家,梳理评估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一则八宝团龙妆花料进行复原。这一项目直观展示了中兴源云锦的艺术成就,对南京民族工业档案资料活化保护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本书呈现的口述资料虽然不能反映南京云锦及丝织业的全貌,但因为口述者朴实、具体的讲述,可以为后人留下南京云锦及丝织业鲜活的历史细节。
这些云锦艺人及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职工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感情,说出了对南京云锦及丝织业的诚挚之情,他们是南京云锦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南京云锦留下来的最珍贵的“活历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人证。听着他们娓娓道来渐行浙远的故事,倍感亲切、生动、感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留住这些即将逝去的历史,任务十分艰巨,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紧迫工作。与此同时,做好档案活化,激活云锦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档案资源,让云锦的智慧被重新发现、实践、创新,让更多的人读懂云锦的独特魅力,使其永远鲜活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