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为缅怀这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3月21日上午,《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实录》捐赠仪式在南京市档案馆举行。该书作者郑玉玺先生的家属,以及市档案馆副馆长王长喜,市地方志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姚卫国,金陵图书馆副馆长杨峥,玄武区区委办副主任、区档案局局长、区档案馆馆长王茜,南京市中山小学党总支书记纪玲,南京市逸仙小学副校长陈凡参加了捐赠仪式并接受了捐赠。
1929年,孙中山生前挚友梅屋庄吉将铸造的孙中山铜像赠送给南京。1942年11月,铜像被移至新街口广场中心,后又在1966年8月迁至中山陵园,目前存放在中山陵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1996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制作了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安放在新街口广场中央。这座铜像是雕塑家戴广文,在吸收了各方面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历时近两年制作而成。这尊铜像重6.2吨,高5.75米,加上基台基座总高度为11.12米,意与孙中山先生的诞辰11月12日吻合。铜像为立姿,着西装领带,外套一件大衣,手持文明棍,目光深邃,平视远方,似“奔走革命,即将出行状”,表现了伟人的风范。
2001年,因修建地铁,新街口广场暂时拆除,铜像被搬迁到浦口。2010年,随着地铁2号线的竣工,孙中山先生铜像重新矗立在新街口广场,成为南京的重要地标。铜像的重塑和回归,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与怀念,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愿景继续奋斗。
《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实录》一书系统梳理了南京市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的始末。作者郑玉玺系原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任南京市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主任,全程参与了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通过《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实录》,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孙中山先生铜像重塑的历史背景、技术细节以及其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此次捐赠仪式上,郑玉玺的夫人徐欣亲自到场,3个儿子及儿媳也特地从新加坡、北京等地赶来参加。徐欣介绍了郑玉玺参与铜像策划、实施的往事以及著作该书的初衷,她表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份对历史的尊重和为重塑铜像过程中默默付出者的致敬。我们深知这本书的价值,所以一直希望它能够被妥善保存。在与市档案馆沟通后,他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将其纳入馆藏,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仪式现场,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王长喜代表6家受赠单位感谢了郑玉玺家属的无私捐赠。他表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南京市档案馆藏的中山陵档案200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我们要学习和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中做出我们应有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捐赠活动,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积极参与、踊跃捐赠,及时将散落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有价值的档案史料捐赠给档案部门,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将更多珍贵的‘南京记忆’留给后人,也为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宝贵的档案文化资源。”
作者:宣教处 朱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