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引领学批示 服务大局见行动
[发布时间: 2022-08-22 09:00 ]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秦淮区档案局 档案馆 吴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起点上的实践要求特别是“四个好”“两个服务”的具体要求,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秦淮区档案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求,主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到政治责任。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把学习贯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局馆联动,定期向区委请示汇报,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把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

一、贯彻实施新修订档案法,做好档案治理“监督员”。

批示中提出“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的明确要求,是档案工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的目标导向。我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等法律法规,联合区档案局监督指导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400余家单位依法履行档案保护义务,形成档案应归尽归、安全保管和依法移交的良性工作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档案工作年度检查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在检查内容中将“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及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执法结果运用,坚决查处违法行为,切实发挥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精准服务石榴新村、小西湖等城市更新项目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同步管理项目推进与档案建设,强化全流程资料归档;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档案的归集工作,提前介入、全程指导,确保这场重大战役的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结合档案法制培训、上岗培训、业务评估培训的开展,充分利用业务指导、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利用“国际档案日”等契机,推动档案法律法规学习走深走实,为档案法律法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二、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打造档案资源“教科书”。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立业之本,红色档案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我馆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在传承革命文化、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上展现担当。以“档案+”理念与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联动,努力打造全区党史学习教育新高地。以档案为载体,精准选题、超前谋划,围绕建党百年主题举办“百年风华——秦淮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集中展现建党百年以来秦淮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和秦淮儿女的百年风华。积极挖掘馆藏中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秦淮百年奋斗史、自身建设史以及蕴含伟大精神的纸质、声像、实物等档案资料,其中“毛泽东主席为五老村街道‘爱国卫生运动’题词的锦旗、周恩来总理视察五老村街道的照片”2件馆藏入选“江苏百件红色珍档”。配合相关部门建设“五老村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作为秦淮区第一家“档案文化展示中心”成功挂牌。推出红色编研成果《热血年代》,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展现革命前辈烽火硝烟、前赴后继的红色历史,切实发挥好档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作用。

三、健全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细耕档案安全“责任田”。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和第一要务,是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档案安全工作责任,关键是要依法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机制,加强档案保管保护工作,加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提高档案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我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产责任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档案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全面树立新的档案安全观,坚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高频度开展风险排查,全覆盖、找问题、促整改,确保安全生产检查到边到角,并推动问题整改逐一对账销号。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风险排查、健全制度、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五个到位”。强化馆库消防安全,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暨消防实战演练,完善风险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档案实体安全,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强化档案信息安全,不间断开展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和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

四、发挥服务民生重要职能,优化档案利用“软服务”。

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强调“两个服务”,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对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档案领域的落地,也体现了档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导向。近三年接待各类查档共计2.3万人次,切实发挥民生档案“记录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数据共享、不见面查档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入解决档案利用服务的便捷度这一痛点。在秦淮区政务服务中心和12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民生档案远程利用平台,整合民生档案信息6大类57万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尤其在疫情期间,高效的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切实保障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的查档需求。今年以来,我馆不断延伸档案工作触角,开展“红色档案进社区”活动,举办家庭建档培训,培育家庭建档示范户,使家庭建档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普及,打造具有秦淮特色的家庭建档工作新格局。

五、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攻克档案创新“技术关”。

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要突出创新引领,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这是档案工作适应国家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我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上积极探索与创新,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深入打造以智能语义分析为核心的档案管理品牌。档案智能语义搜索服务系统通过OCR技术,破解手写档案开发利用难题,通过模糊线索找到所有涉及相关信息的文件。让浩繁复杂的查档工作在确保“迅速找到”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找到”,主动“理解”用户所使用的自然语言,推动档案大数据在领导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配置智能语义划控系统,采用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挑战的机器认知技术,可识别包含潦草笔记在内的各类软硬笔手写字体,如同“人眼”一般工作。以中文文本语义解析器为基础,从中识别划控鉴定条件,作出划控鉴定判断。语义分析技术不仅为档案开放鉴定业务解决了耗时太长、人力短缺的痛点,也助力相关档案业务技术升级,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长期演进的需要。

我馆将进一步深化档案治理、资源、安全、利用“四个体系”建设,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转化为具体岗位工作实践,围绕中心与时俱进、服务大局守正创新、踏石留印做好工作,切实做到学批示、见行动,不断开创秦淮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