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在新街口,曙光在鼓楼”,上世纪80年代南京曾流行过两句改编歌谣,它借用当时的热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主题歌中“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两句歌词,指的是“胜利”电影院在新街口,“曙光”电影院在鼓楼。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南京多家电影院、剧场和礼堂之中,“胜利”“曙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大华大剧院”、“解放电影院”合称为南京四大电影院。作为当时南京“第一梯队”的影院,“胜利”“曙光”不仅是彼时南京最高级的娱乐场所,在全国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岁月匆匆,如今的“胜利”“曙光”和南京城里的老电影院有的被拆有的已经改建,但它们依旧是好几代南京人的光影记忆,是无法“散场”的青春印记。
胜利在新街口
胜利电影院位于中山路100号,原名新都大戏院。1936年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的南京新都大戏院建成,向美国约克冷气制造厂订购了最新款的“福利安”(即氟利昂)冷气机,在当时的中国只此一家。放映机、发音机、吸音纸板也都是从美国进口,图像、音质和吸音效果非常完美。戏院楼上及包厢的木椅座位为上海最负盛名的毛全泰木器号承造,摩登新颖,整个戏院内装修在国内首屈一指。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共有座位1560个。
1949年新都大戏院商号登记申请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胜利电影院虽然外形简洁,但院内音效画质及设施都是最先进上乘的。除了电影,胜利电影院还举办过话剧、戏曲、甚至小型交响乐团等演出。上世纪70年代,胜利电影院成为市民观看革命影片以及国外经典译制片的最佳场所。
1982年胜利电影院商业登记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上世纪80年代,胜利电影院进行了大规模翻新,成为了南京第一批实现“五化”(放映座机化、光源氙灯化、观众座椅软席化、调温冷气化、还音立体化)的专业影院之一。
也在此时,胜利电影院迎来了属于它的极盛时期,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每天七个场次,场场爆满,连水泥台阶上都坐满了人。售票处总是在排着大长队,就是电影公司内部员工想看电影,往往都没有座位。
1993年,胜利电影院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座位数量减少,楼下也逐渐成为小卖部、咖啡厅、游戏厅和卡拉OK厅。
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部使用立体声的电影《超人》南京胜利电影院上映连续放了一个多月,那种前所未有的科幻大片的震撼感让当时的南京人过足了瘾。1997年,大片《泰坦尼克号》在这里上映,多少人在这里第一次经历了散场后迟迟不肯离去默默掉泪的观影经历。
2004年,胜利电影院被拆。2014年7月,阔别十年胜利电影院“门脸”重归原处,镶嵌于德基广场二期西侧的外墙,原来的胜利电影院四层楼高,基本按1:1比例恢复,高17~18米,宽25~26米,与当年李锦沛的设计一致。以此留下南京老影院历史痕迹和时代记忆。
曙光在鼓楼
1958年4月27日,南京电影机械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宽银幕电影镜头。11月15日,本市兴建的全省第一个宽银幕电影院——曙光电影院竣工。南京曙光电影院位于中山北路7号,是为建国10周年献礼的影院,是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959年曙光电影院宽银幕观影厅
1982年曙光电影院商业登记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958年底竣工并营业的曙光电影院号称是江苏省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影院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有座椅1550个,楼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斜梁的挑楼结构,观众厅30公尺的大跨度,采用多边形钢木混合桁架,间距为4公尺,石棉瓦屋面。由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和江苏省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其中建筑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教育家、建筑师徐敦源设计。门头上的“曙光电影院”由南京大学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教授题写。
1959年曙光电影院休息厅
1998年影院装潢后重新开业,不仅在空调、音响、装饰等方面提升了档次,同时增加了70毫米胶片,成为超宽银幕电影院,在那时全国也只有少数几家超宽银幕电影院,曙光电影院也由此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1979年9月27日《南京日报》
2002年,因为鼓楼改造和地铁工程需要,曙光电影院被拆除。但曙光电影院留下的故事依旧留存在很多老南京人的记忆深处,影院内厅两面墙壁上的黑白影星照片,冷气很足看电影要带上外套褂子,观影前到马祥兴旁边的巷子买上一两根冰棒消暑,看完电影再去对面的鼓楼食品商场里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