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建成开业典礼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但在四十年前,随着金陵饭店的拔地而起,它就成了新街口一处不容忽视的“独特存在”。
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建成开业,随即创下多项“中华第一”:中国第一高楼,神州第一高楼,中国第一座高层旋转餐厅,中国第一个高楼直升机停机坪,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大型国际酒店......
现如今,金陵饭店的高度虽已被超越,但它依旧是南京最具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南京人时代记忆中讲不完的故事。
顺势而为:在南京打造第一个涉外饭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来华技术投资、观光旅游者与日俱增,1978年,全国旅游入境人数达180.9万人次,超过以往20年人数的总和,1979年又猛增到420.4万。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如何解决住宿问题成为国内的接待单位急待解决的问题。
1978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并指出要利用侨资、外资兴建一批旅游饭店,加快发展旅游业。
1979年6月,金陵饭店等全国首批6家大型旅游涉外饭店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
1979年8月4日,国旅南京分社与新加坡华商陶欣伯签订建设饭店合同。经过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南京成立了金陵饭店建设工程领导班子,由市建委牵头负责筹建工作,并成立南京市旅游事业服务公司来负责具体筹建工作。
1983年10月的金陵饭店(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当时,市委曾多次召开常委会,研讨建设饭店的相关事宜,从选址到每一个厅的名称都进行了反复研究。为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领导班子选定“世界十佳酒店”之一的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作为范本,派出专业骨干潜心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技术,为金陵饭店创立了一套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效管理模式。
情情系桑梓:改革开放的缩影
陶欣伯,1916年12月出生在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是正宗的南京人。十岁时,他举家移居上海法租界,在中法学堂念书,在震旦大学求学。二战爆发不久,他被中国旅行社派去负责运输工作,然后转往缅甸,参与滇缅公路建设。60年代初陶欣伯全家移民新加坡,从事船务、银行及地产业,成为新加坡著名跨国企业家。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陶欣伯返回中国大陆投资经济建设。在他的努力下,解决了金陵饭店的贷款资金问题,开启了金陵饭店的高速建设。
工程由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江苏省设备安装公司承建。他们大胆革新,创造了许多新工艺。如刚浇灌整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每层需要21天,后来改进施工方法,缩短了工期,7到9天一层。建到第33层楼面时,通过提高垂直输送设备利用率,加强各工序的衔接,终于实现5天建好一层楼面的目标,创造了我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
1981年《建筑与技术》杂志上金陵饭店的报道
1982年建设中的金陵饭店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建成开业,凭借37层、110米的高度问鼎“中国第一高楼”。除此之外,金陵饭店还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它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中国第一座大型室内停车场;中国第一部高速电梯;中国第一个高楼直升机停机坪;如果把之后的中国第一批星级酒店评定算上,它还是中国最早一批五星级酒店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金陵饭店的建成不仅是南京标志性建筑,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迎迎迎难而上:挑战西餐业
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建成开业宽敞的大厅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金陵饭店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民族品牌涉外饭店,西餐设施全,经营引进当时最时尚的理念与设施。在大厅的西侧有营业至凌晨两点的门厅酒吧莫愁轩,晚上有乐队伴奏;大厅东侧是兰圃西餐厅,从早上六点营业至晚上十一点。
1984年《今日中国》关于金陵饭店的报道
二楼有专门的法式西餐厅——金碧厅,配有专业的服务员。当时金陵饭店提供24小时餐饮服务,客人若有需要拨打电话,专职接线员接到订单后通知厨房,菜做好后服务员用专用餐车将菜品送入客人房间让客人品用。
金陵饭店在国内首先采用顶层旋转餐厅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二楼包饼房,专职生产各类包饼蛋糕。冰淇淋当时有三种,香草、巧克力及草莓味的;早餐分欧陆式和美式两种,都包含四种面包和吐司、果汁,美式早餐多是蛋类配西式火腿或培根。当时西餐原料没有如今丰富,厨师们用包菜切丝代替生菜,鱼子酱要配蛋黄碎和蛋白碎,奶酪要配苏打饼干,大块牛排羊排带着血水,蘸着汁水,冲击着人们对“肉类”的概念;第一次听到“布菲”(Buffet,自助餐)时不知“布菲”是何物……
1983年金陵饭店开业忙碌的厨师们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折射发展:南京人和金陵饭店的故事
1983年10月4日,金陵饭店开业,耸立在新街口广场西北角,南京城的老楼房瞬间矮了一大截。与其说它是饭店,不如说是景点,开业之初,每天都有围观者聚集在栅栏外,仰视这座矗立于市中心的白色巨柱。
金陵饭店还曾一度向市民开放第36层的璇宫,全市男女老少纷纷排队争购参观券,他们从金陵饭店上欣赏南京的风光,从金陵饭店里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
“上世纪70年代,盛传新加坡华商投资在该地段兴建37层高110.4米的金陵饭店,建成后将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珠峰”,一时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南京市民施顺才回忆道。
1984年国庆南京市民施顺才与小女儿首登璇宫(施顺才供图)
“我幸运地获得两张票,于1984年国庆节携同小女儿一起前往。当时持票的队伍从电梯入口一直延伸到马路人行道,我们排了约半个多小时才轮到上电梯。”施顺才回忆道,“找好座位后,我俩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为了留下这一美好记忆,就请摄影师拍照留念。”随着璇宫缓缓移动,人犹如悬在空中,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周边建筑显得很矮小,远方风景则清晰可见。
2010年国庆施顺才与小女儿重登璇宫
(施顺才供图)
2010年,施顺才应邀出席亲戚庆生宴再登璇宫时,他与小女儿选择在1984年拍照的位置,摆岀当年的姿势,又拍了一张对比照。施顺才感叹道:“弹指26年过去,同样的璇宫,同样的人,感叹‘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服饰新潮了,长沙发成沙发椅了,茶几上的假花成真花了,杯中果汁成咖啡了。窗外的市景更不一样,以前窗外房屋低矮,在璇宫可居高临下俯瞰市景,而如今窗外高楼林立,阻挡了观赏远处的市景,金陵饭店的高度早已被赶超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金陵饭店下经过的16路公交车(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金陵饭店作为当代优秀建筑,被列为“国民经济十大建设成就”之一,被载入《世界建筑史》。2014年金陵饭店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从建筑高度看,金陵饭店屹立于南京市中心,可谓独领风骚,而现如今,金陵饭店“由高变矮”,折射了南京城市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