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龙虎巷静卧百年
[发布时间: 2018-10-24 11:29]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说起南京的老街巷,人们自然地会想到乌衣巷、南捕厅、评事街等,这些地方记载着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轨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长江北岸的浦镇,有条津派建筑风格的龙虎巷,其中夹杂着几座英式建筑,长不足500米,宽约8米,呈南北走向,已经静卧百年。在江南建筑比比皆是的南京,可谓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北方建筑文化南进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近现代南京大工业初始期产业形成的重要物证。

龙虎巷的形成

    1908年,在津浦铁路开工建设的同时,由清政府和英国合资在津浦铁路南段建造铁路修理厂,修配铁路机车和客货车辆,以及制造维修线路、桥梁、轮渡等所需配件。工厂建设筹备工作由津浦线南段总工程师、英人德纪负责,将江浦县西南隅浦镇万峰门内定为厂址,并设立了浦镇火车站,因在浦镇,工厂名为浦镇机车车辆厂。浦镇机厂于1909年4月竣工投产,此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除修理车辆、制造配件外,还陆续组装从国外进口机车和车辆。随着津浦铁路运输日益繁忙,津浦机厂扩建了厂房,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不少河北唐山与天津一带的城乡青壮年,沿着津浦线来到南京,进入浦镇机厂成为工人。外地工人没有宿舍,天津籍工头刘凤友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深得到英国人的信任,他趁着机厂扩展的时机,先后在机厂北面即浦口南门建起了100多幢具有清式风格的民居。

蔚为壮观的街区

   此后,刘凤友逐渐发迹,他的族人也纷纷南下,将北方的四合院、三合院及生活方式带到了南京。到了上世纪20年代前期,龙虎巷街区已初具规模。在道路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小青砖、小黑瓦砌成的院落,虎坐门楼、高台阶、天井,有的还在进院门处设玄关照壁,在屋顶设置平台,街巷里弥漫着浓浓的津派文化气息。

   如今,这些老房子经历百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巷子连着小街,小街勾着巷子,东西向,南北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龙虎巷的居民大部分是天津人,世世代代干铁路,有在机厂做工的,有开火车的。时至今日,还居住浦厂工人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子孙。龙虎巷的老人多半身材高大,腰板挺拔硬朗,一看就是北方汉子。听他们说话,都是天津的方言普通话,偶尔也会加入一点南京腔调。在天津俄租界,有条街叫浦口道,想必是因为龙虎巷的缘故,让南方的小地名在北方的大都市上了户口。

别具风情的英式建筑

   与沉稳大气的津派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龙虎巷的英式建筑氤氲着浪漫的情怀。

   龙虎巷5号是浦镇车辆工厂,工厂内有座小山丘,30米高,因形状如虎,因此叫虎山。建厂伊始,英国厂长奥斯登看中了这块地方,当即遣工头领着工人建造了一个既能居住又能办公的别墅。为避潮气,整个建筑在山顶架空近一米,凌空而起。房内布局按当时英国风格,不仅建有卧室、餐厅、舞厅,还单独建了鞋子间、盥洗室、卫生间等。别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21平方米,前檐高4米,砖墙、铁皮顶、木地板,四面有长廊,还有地下室,门前有花架。站在门前,居高临下,厂区情景一览无余。英国人讲究生活的舒适,山顶建有露天澡池,从山底到山顶,建有盘旋的混凝土台阶,台阶的形状随山势而变化,旁边还有护栏。为方便运送物品,从山底到山顶建了缆车。据看门的老人回忆:蒋介石和冯玉祥曾在此会晤居住。抗战时间,大汉奸汪精卫和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在此密谈,出卖国家机密给日本人。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镇不大,却有龙山虎山各一座,龙虎巷位于两山之间。明清两代,这里都曾设卫,就叫龙虎卫。北方汉子信手拈来,把自己聚居的地方取名龙虎巷,吐洒着冲天的豪气。也许是应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上世纪20年代初,龙虎巷里真的来了一位呼风唤雨的人。中共早期党员王荷波在这里娶妻生子,团结工人办工会,斗监工,卧轨请愿,谱就了龙虎巷最辉煌的乐章。而浦镇机厂,今天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铁路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研发生产基地,工匠产品走出了国门,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