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综述介绍
(一)馆藏档案综述
1.馆藏档案来源及进馆方式
根据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本馆收藏档案的范围包括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市政协,市法院,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关、团体以及市一级的临时机构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以及市政府各部门所属的有全市影响或有代表性的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南京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档案;民国时期的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此外,还收集了全市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知名人士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馆藏档案的主要来源和进馆方式是接收市级各机关、团体和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和征集散存在社会上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2.档案数量及起止时间
截止2024年底,共有595个全宗,906099卷、2287174件纸质档案,总排架长度11656米。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共126个全宗,211718卷,1543528件(民国户籍口卡1250110件、民国户籍户卡293418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469个全宗,694381卷、743646件。另有录音、录像档案883盘,照片档案74914张,缩微胶片140.56万幅,实物档案9815套。这些档案最早可上溯到十九纪二十年代。
3.档案种类、完整程度
馆藏档案的主体是文书档案,还有15种专业档案和科技档案,如诉讼档案、公证档案、婚姻档案、统计档案、纪检档案、审计档案、会计档案、城市建设档案、大型运动会档案等。从载体上看,除大量的纸质档案外,还有声像档案、缩微胶片和实物等。馆藏档案中绝大部分全宗较为完整,能够反映立档单位的职能活动,如南京解放初期的市军管会档案、“文革”前的市委、市政府及其主要工作部门的档案都比较完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某些时期的全宗档案不够齐全,有的机构甚至没有留下档案。如明清以前的档案除部分房地契据外,已基本无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档案、抗日战争前司法、警察机构、社团组织的档案也留下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全宗的档案分在多处保存,如金陵海关的档案大部分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市地政局的档案绝大部分保存在现南京市房产局产权处,中山陵的部分建筑档案保存在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南京市第十三区公所(汤山区)的档案保存在江宁区档案馆。
4.档案价值
馆藏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少具有重要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史料。民国时期,南京市政府的档案中有市政府与国民党中央党政军机关、各省市及知名人士的来往文书、函电;有国民政府、日伪国民政府、南京市政府、伪南京特别市政府等颁布的各项办法,条例、章则、规则、制度、指令、训令等,其内容涉及南京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管理、社会管理、工商、财政、金融、税收、卫生以及文化教育等;有各国在南京设立使领馆和南京外事活动的档案;有反映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及审判汪伪汉奸的档案;有记载孙中山先生逝世前疾病的治疗、逝世后的安葬、陵墓建设、陵园管理、纪念活动等重要史料;有在我国民族工商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江南汽车公司、永利铔厂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中还有反映中共南京地下党活动、进步学生组织和爱国学生运动的档案。这些档案是我馆的宝贵财富,是研究民国史和南京地方史的第一手材料,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社会管理等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馆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中山陵档案》《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等4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联合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从军事接管国民党首都南京,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代管皖南、皖北、赣东北区党委及芜湖市委,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记载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历程,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当前及今后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历史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将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5.部分档案简介
【中山陵档案】记载了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逝世前疾病的治疗、逝世后的安葬、陵墓建设、陵园管理、纪念活动的档案文献。时间跨度从1925年到1949年,现存有文书档案、历史照片、三民主义碑文原稿及石碑拓片等。其主要内容有: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上,逝世,治丧记事,陵墓选址、设计、建筑等工程档案,北上迎榇,奉安大典,各地追悼活动、中外各界人士谒陵等及陵园管理、建设,内有十四位当时著名书法家手书的三民主义碑文原稿及石碑拓片等。该档案文献系统、完整、详实,在现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南京城建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而且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南京沦陷中,侵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所做的大量调查统计档案。首都警察厅、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市接收委员会等机构从南京市民遭受日军屠杀、房屋焚毁、财物被掠等不同角度进行的深入社会调查,南京市市民呈报家人被杀、被奸、财产被抢的申诉等。时间跨度从1938年至1947年。主要有人口伤亡索赔呈文、查找失踪人员呈文、工商业损失呈文、市民房产财务损失呈文、宗教公益慈善团体财产损失呈文等。记录了日军肆意屠杀南京市民的惨烈场景,印证了沦陷后南京大屠杀人数之巨及无法统计的真实状况,也揭露了日军掠夺、焚烧、毁坏南京市民财产的野蛮行径,小至市民居住的棚屋、日常生活的锅碗瓢勺,大到抢劫酒店旅社,毁坏工厂的机器设备,甚至佛教寺庙财产、医药慈善机构也难免洗劫。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真实地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反人类的战争暴行,真实地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南京市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难以抹灭的伤痛,真实地反映了南京市民的血泪控诉。这部分档案为南京大屠杀案的重要档案,在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方面具有实证作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是自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迅速向南京推进,国民党中央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南京保卫战,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随即展开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此后,日军为加强对我沦陷区的控制和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政治诱降,先后扶植成立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1939年3月又改为南京特别市政府,直属于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40年3月直隶于汪伪国民政府,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存档案从国民政府、日伪政权、民间社团和南京市民等不同角度,详实完整的记述了日军入侵和占领南京期间的重大事件及各种罪行,真实反映了南京人民经历的八年苦难历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系原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遗留,形成于1945-1949年,于2006年8月从南京市公安局接收进馆。现存有154万多张。户籍卡档案分户卡和口卡两类,口卡按男、女分别登记、并按姓氏进行排列。口卡上填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籍贯、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户主关系等常规内容外,还包括了外貌特征、宣誓时期与地点、兵役、义务劳动、保甲番号、手指纹等项,正反两面共计28项。户卡以家庭户为主,还有依工作处所或军队编制为户,户主为上司领导或雇主。民国户籍卡比较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市的人口身份信息、居住情况、生活状况、区域划分及人口流动等情况。不仅人口的情况在户籍卡上得到充分反映,南京当时人口流动、民族资本的规模、行业分布、城市驻军等情况也得到了完整的记录。其完整、翔实的历史户籍信息,在国内档案馆中绝无仅有。这是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记录和反映了民国时期南京市人口的身份和居住信息,对研究当时南京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名人行踪及外国侨民在宁情况具有极其重要价值。为探寻南京城市发展轨迹,编拟新的城市发展规划蓝图,提供了难以寻求的原始样本。也为市民了解家族变迁,办理移民、继承、寻亲等民事事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凭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4月28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内设有秘书、交际、外侨事务、房地产管理、高等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敌伪物资清理八个处和公安部、供给部以及军事接管、政务接管、财经接管、交通接管、文化教育、房产管理等六个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是在接收清理国民党在南京的中央机关和南京市各机关及官僚资本机构遗留的人员、财产、档案,肃清残余的敌人,维护社会治安,恢复生产和交通中形成的。时间跨度从1949年4月到1951年。馆藏这部分档案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对接收原国民党首都及中央机关的指导原则和接收情况、南京市军管会成立的概况和在肃清残敌、维护社会治安、恢复生产及交通等方面情况,真实反映了历史,均为原件。还有宋任穷、罗瑞卿等领导人的亲笔信。证章等实物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具有比较大的文物价值。更对研究南京党史,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京民族工商业档案】在中国近150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南京留下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留存着古老城市变迁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南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工业遗产都属于我国最早、最大、最著名者,有的还是仅有的工业遗产,或官办或民营。如李鸿章主持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浦镇机厂,范旭东创建的号称“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侯德榜参与主持的制碱厂、氮肥厂……见证了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历程,他们被南京人视为“工业遗产”。南京市档案馆馆藏主要有在我国工商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江南汽车公司、永利铔厂、江南水泥厂的档案,以及许多工业遗产的老照片等。
(二)馆藏资料综述
1.资料数量及来源
截至2023年底,南京市档案馆馆藏资料71297册,时间跨度为1900年—2023年,其主要来源,一是从本市各进馆单位接收,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征集,三是从出版发行部门订购或同有关单位交换。如从机关接收图书资料59289册;从撤并的机关和企业接收了5539册;同时,接收了市级机关61个单位的图书资料38114册。报纸、期刊主要是通过邮局订购。
2.资料收集原则
南京市档案馆资料收集突出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具体的收集范围是:⑴公开发行的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自然等各方面的图书;⑵在本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定范围内发行的内部资料,包括内部统计资料、内部通讯、内部剪报、内部书刊等;⑶本地出版的或反映本地区情况的报刊,有选择地收藏一些全国性的或与本地特点有较大联系的报刊;⑷由本地名人撰写或由本地出版社出版的有较大影响的著作;⑸历代编修的本地区的各种史志、大事记、年鉴;⑹根据本馆档案内容编写的出版物及参考资料;⑺为系统反映本地区的事实或活动而编辑的综合性剪报以及根据利用需求而编辑的专题性剪报;⑻有关国家及本地法律法规的图书资料;⑼档案业务性资料及对利用有帮助的工具书;⑽年代久远的珍本图书及报刊。
3.资料种类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按资料性质分为图书、期刊、报纸、其它四大类,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排列。